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我國把減稅降費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助力企業降成本。
/
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
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
會議指出,過去五年通過實施營改增累計減稅2.1萬億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為進一步完善稅制,支持制造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一是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
二是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讓更多企業享受按較低征收率計稅的優惠。
三是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實施上述三項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內外資企業都將同等受益。
有評論認為,減稅對企業對股市是實打實的利好,減少的稅收,直接轉換為企業利潤,減少企業的負擔,改善營收和利潤水平。增值稅是普遍稅種,降低1個點不少了,大約減少稅收2400億元,相當于股市一年的印花稅稅收水平了。國家減稅,實打實的讓利于企業。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連續組織的企業降成本大型調研顯示,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國財科院研究員徐玉德曾表示,2015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減稅降費作為“降成本”的一部分,在實現企業減負,推動企業新舊動能轉換方面發揮了直接且重要的作用。
企業家呼吁為企業減稅
近年來,我國把減稅降費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助力企業降成本。同時,一些企業和企業家反映稅費負擔仍然偏重,呼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早在2012年兩會期間,李東生認為,中國的稅務問題依舊是結構性問題,建議首先考慮降低增值稅,“降低增值稅的比例,實際上就是降低商品的價格,對于降低通脹有直接的幫助,對拉動內需也有直接的作用。”其次,他建議對企業利潤當中轉投資部分減稅,鼓勵再投資。最后是企業減負和對小微企業的減免稅。兩會代表、委員表示,通過結構性減稅,可以大大減輕生產者即實體經濟的稅負,吸引經濟中各生產要素涌向實體經濟;增加小微企業持續發展信心。
近年來,企業家通過網絡呼吁為企業減稅已有多例,包括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曾公開了一筆中美投資的成本收益賬,發現“中國制造”的綜合稅負比“美國制造”高35%;娃哈哈的宗慶后表示,實體經濟艱難的最大原因是稅費負擔重,他在節目中批評中國亂七八糟的稅費太多了,光費就要交500種,建議減稅、擴大稅基,降低投資成本。
馬云多次呼吁為企業減稅,讓小企業活下去、活得好!在去年3月的國家稅務總局與全國工商聯在京共同召開的座談會上,馬云和劉強東同時為減輕小微企業稅負進行呼吁。
馬云發表意見稱,大企業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各種資源,以貸款為例,只要有銀行流水就能拿到。大企業享受了遠超于小企業的待遇,享受更多資源,就該承擔更多責任,理應成為納稅主力。他以阿里巴巴自身為例介紹:目前阿里巴巴經濟體有超過1000萬賣家,近5億活躍買家,直接創造了3000多萬就業機會。僅2016年,阿里巴巴集團合計納稅238億元,平均每個工作日納稅1個億,同時,平臺上企業納稅超過2000億元。
馬云認為,對于小企業該考慮的不是如何征稅,而是繼續減稅減負。“小企業是在互聯網上尋求生存機會”,馬云說大企業享受很多資源優勢,力量越大責任越大,理應是納稅主力,而小企業每天考慮的是生死存亡問題,如何讓小企業活下去、活得好,才是國家稅收杠桿調節真正應該考慮的地方。
馬云還強調,稅收征管需要新技術,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精準提升管理和調控能力。“當稅務部門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后,稅收將更精準、更科學、更公平,真正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有力工具。”
劉強東更是提出了完善網店登記和稅收征管制度,維護線上線下公平營商環境、完善電商稅收征管制度等建議。
5年為企業減負超2萬億元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本屆政府任期內,被視為“政策風向標”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至少已有33次議題涉及“減稅降費”。國務院客戶端帶網友一起回顧了政府這5年來“減稅降費”的系列大動作。
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累計取消、免征、停征和減征1368項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本屆政府以來,減稅降費措施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超過2萬億元。
以下附政府減稅降費大動作一覽(來源:國務院客戶端)
綜合自中國政府網(微信號:zhengfu)、國務院客戶端人民網-財經頻道、中國青年網、第一財經日報、經濟日報、公眾號“秦朔朋友圈”等
值班編輯:張弘一
審校:陳睿雅